微商乱象“熟人”经济啥时成熟
2016-12-28 11:23:22 阅读(1201)
39427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原本单纯的社交平台被各种商品、海外代购所充斥。许多人打开手机里的微信朋友圈,会发现有半数甚至更多好友在“卖货”。然而在微商快速发展、手机里“人人皆商”的情况下,货品质量参差不齐、维权难度大、被“宰熟”等乱象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并因此引起诸多争议。在岛城,哪些是从事微商的主力人群?在交易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早报记者对此做了详细调查。
频遭“宰熟”信任值大减
80后的准妈妈顾云曾是朋友圈买卖的忠实粉丝,然而在频繁遭遇货物“表里不一”的事件后,顾女士对朋友圈里销售的商品日渐谨慎,甚至还有几个原本关系不错的朋友也因为几次小买卖而被她给屏蔽了。顾女士说,她在朋友圈内买的商品以鞋包和化妆品为主,之前每次看到好友发布的精美图片她都很心动,出于对朋友的信任,简单地了解之后,只要价格不是太高,她一般都会出手买下。
然而这份信任有时候也没能收到好的效果,“上个月,我从朋友那买的一双长靴真是把我伤到了,靴子800多块钱,可是质量非常差。 ”顾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她就知道这个品牌,也到商场专柜看过,这次正好看到朋友在卖,又说是从澳洲代购回来的,比专柜价低百元左右,所以她就买了下来,结果拿到手之后才发现,靴子的内里根本不是羊毛,而是非常粗糙的人造毛,外表皮子的质量也和自己在专柜看的大相径庭。碍于面子,顾女士没有和朋友计较,不过由于这一次以及之前几次失败的购物经历,她表示自己现在已经很少在朋友圈花大价钱买东西了。
有着相似经历的不止顾女士一个,从记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有超过6成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货物“表里不一”的情况,有人为了支持朋友生意,毫不犹豫地买,同时有消费者抱怨,自己被“宰熟”,不过碍于朋友面子,加上不清楚如何投诉维权,很少有人会追究到底。
兼职妈妈们成微商主力
打开市民姚先生的朋友圈,300多个联系人中,有近半数的好友在做着各种生意,而在朋友圈里卖货的,大多是“兼职”人群。其中,妈妈们又是绝对主力,她们起初多是为自己和孩子海淘,为了省邮费“拼包”开始走上代购之路,主要销售海外孕婴用品;其次是时间相对富余的上班族或大学生,为了增加收入,加入微商阵营,他们销售的商品相对多样化,化妆品、服装鞋帽、洗化用品均有涉猎;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组成是海外代购派,他们多表示有亲朋好友在国外留学或生活,其主要代购打折奢侈品和化妆品;另外,还有擅长制作美食的达人们,从私家厨房走向朋友圈订制美食销售,主要销售保质期相对较长的酱腌海鲜以及饼干蛋糕等。
与记者调查情况相似的是,国内某机构的一份微商调查数据显示,在微商从业人员中,71.83%为兼职,专职仅占28.17%;在职业数据中,学生、家庭主妇和自由职业者分别占29.58%、23.94%和19.72%;90后群体占据整个微商群体的63.38%。
赚钱靠“招粉”层层代销
“月入万元”“年入百万”“一年开豪车”……探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宣传语层出不穷,微商们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更多粉丝和有意加盟者的关注。而事实是否真如宣传的那样美好?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因为做微商月入万元甚至更多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这一群体通常有着庞大的朋友圈,或者底下有一个强大的代理队伍,更多的是像上班族王女士这样的底层小代理。“微商注定是要靠圈子粉丝消费产品的,像我们这种小代理一月能有个1000块的收入就很不错了。 ”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圈子里流行的一句话就是 “粉丝数量决定销量”,她的顾客,大多是她在各论坛、网站或微博上靠软文推广吸引过来的,包括她自己也是这样被吸引干起代理来的。王女士表示,现在自己也有4个小代理。
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较为分散且相互之间基本不见面,但代理机制具有明显的层级性。例如同样的一款商品,一级代理商拿货价只要二三十元,而到最后一级代理的价格可能卖到百元以上。此外,上级代理商往往还会要求下一级代理囤货,有的还需要交保证金,公司承诺当退出不做时可以全额退还。除了代理模式外,还有一部分是个人卖家的自营模式。这样的卖家一般不囤货,厂家传图片过来,有人购买时,再联系厂家发货,在价格和利润方面有较大的空间。
乱象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微商的迅速发展,记者发现,除了卖面膜、服装和旅游推介等这些常规商品外,卖烟酒、贩外币甚至办假证的商人,也开始渐渐盯上了微信朋友圈,每天看朋友圈都像是在逛商场。
“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招代理,便想利用工作之余赚点外快,问过之后感觉干这行风险很大。 ”身为“90后”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夏天的时候她主动加了一个群友,咨询代理事宜。名叫“鑫鑫家”的微商告诉她,烟和酒都可以销售,而且还可以代办多种保险。据对方介绍,只要人脉广朋友多,很多行业便可以展开,只挣提成不收取代理费。“但当询问了烟酒的质量后,我感觉很多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王女士说,对方称烟酒基本上都是真货,但存在“精仿品”,这让她感到不安。虽然对方称做这行一年多都没有遇到过问题,销售量也不错,但是王女士最后还是拒绝了给对方代理的想法。
曾拨打过早报热线的郭女士介绍,她之前通过微商买了一款面膜,当时商家表示该面膜专门应对暗沉皮肤,用后可以让皮肤变得更加洁净白皙,可是经过使用,她的皮肤却出现了过敏现象。郭女士说,她当即就质问商家,要求退货退钱,但商家却以个人皮肤体质问题,迟迟不给处理。无奈之下,郭女士不仅浪费了面膜钱,还得自费买药治过敏。
声音
让朋友圈买卖不再像“探险”
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 “80后”“90后”市民,所有人都表示自己身边有多个微商卖家或买家,其中有10位市民表示自己曾买过或经常买朋友圈里面的商品。
“朋友圈里很多微商都是个人卖家,有时候都是朋友的朋友帮别人代理,关系层层而且十分复杂。”刚大学毕业的小杨告诉记者,他在朋友圈里买过衣服、鞋等用品,也买过水果之类的食品,如果不是直接亲戚或者朋友售卖的,他感觉每一次购买都像是一次“冒险”。小杨说,因为交易完全都是双方的个人行为,缺乏监管,消费者很容易吃亏,即使买到不合心意的产品也很难退换,更别说是维权。所以他希望法律或是微信平台能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监管办法,让大家买得舒心买得放心。
说法
律师:监管仍有待完善
“目前微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所以直接针对微商的法律也是没有的。但是微商的行为也可能导致民事诉讼甚至是刑事案件。 ”青岛大成律师事务所的王文涛介绍说,微商监管并非立法空白,有些微商在没有工商登记的情况下运作,如个人进行海外代购的行为,应该适用两个人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在委托代购的情况下,适用委托合同的法律进行管理。但是买卖双方的关系属于一种空白或者是没有条款规制的状态,发生争议后,因为没有具体的委托合同内容,以及对品质、保障、价款的规定,因此遇到纠纷时会产生许多难题。
“立法层面应该对社交平台的电子商务做进一步的规定,这样才能明确争议发生后责任的承担主体。 ”王文涛也提醒喜欢朋友圈购物的市民,在付款前尽量做到了解清楚卖家的真实信息如姓名、电话、地址等,保留银行、微信转账等支付凭据,存好相关的聊天记录、朋友圈推介信息等证据,尽可能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如果消费者发现微商销售或代购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工商等相关部门举报,或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