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已开始支持微信支付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就在大家才刚刚开工的时候,阿里和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就联手搞了件大事——淘宝开始支持微信支付。
有网友发现,自己的淘宝订单可以直接跳转至微信支付进行付款,而不用手动保存二维码再自行到微信扫码支付。旋即,#淘宝逐步开放微信支付#也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榜。
对于支持微信支付,淘宝客服方面回应称,“这是淘宝推出、且在逐步开放的通过微信支付淘宝订单的服务,订单是否使用微信支付,要以支付页面显示为准。
微信支付目前仅针对部分用户逐步开放,且仅支持部分商品时可选择。”此外,淘宝后续将逐步全部进行覆盖,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并且不止是微信支付,淘宝也已与企业微信打通。
“穷则开放服务、达则强势屏蔽”,这是许多网友对于淘宝和微信进一步加深互通的调侃,但这背后到底是淘宝让步、还是微信妥协,就不得而知了。
在去年双11前夕,淘宝就对微信支付开了一个口子,在付款页面展示了微信支付的相关方式,其中包括“微信扫码支付”以及“去微信找朋友帮我付”两种方式。只不过当时的实际体验都很一般,其中一个需要保存支付二维码,再通过微信“扫一扫”来支付,另一个则需要将支付链接发送给微信里的好友。
这一次,淘宝则可以直接在付款时跳转微信进行付款,使用体验几乎与支付宝没有区别了。而在淘宝付款后领取福利的功能里,更是直接出现了企业微信的二维码,这也就意味着淘宝商家有机会将用户引流到自己的私域社群。
其实早在2021年11月,微信群聊就对淘宝链接敞开了大门。到了2022年春天,淘宝开始测试对微信支付的支持,到了2023年9月,微信朋友圈和视频号就可一键直达淘宝天猫直播间、店铺。由此看来,阿里与腾讯似乎是“破镜重圆”了。
当年淘宝和微信互相屏蔽、互相攻讦已然成为了过去式,但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拆墙”也确实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当年巨头间的“建墙”和如今“拆墙”也都有着不得不做的理由。
事实上,互联网大厂之间“以邻为壑”是延续了近十年的一个现象,它几乎是移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标志之一。发生在2013年的微信与淘宝互相封杀,和发生在2018年的“头腾大战”都是建墙的表象,但两者的内在逻辑却截然不同。
最初,微信、淘宝和百度搜索的摩擦,是BAT三大巨头为了互相防止对方渗透到自家核心业务的应激反应,也是为了互相勘定在互联网世界的边界,由此也引申出了所谓的“阿里系”、“腾讯系”。彼时整个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主题是“开拓”,BAT之间的摩擦只能称之为小插曲。然而随着这一轮移动互联网红利进入尾声,面对越来越低的预期,互联网厂商也纷纷开始想办法了。
互联网经济的天性,就是占有一切、垄断一切,这是几乎每一个互联网厂商都在做的事情,国内厂商如此、海外厂商也是这样。虽然每一家互联网厂商都在试图打造可循环的生态,但流量毕竟是有上限的。如此一来,互联网厂商为了满足自身的增长需求,就必须要攻守结合,其中攻击体现在无边界扩张,防守则是“建墙”。比如以往淘宝不支持微信支付,就是为了给支付宝增加竞争力。
因此当时各家都纷纷将闭环思维发扬到极致,试图让从获客到用户需求的解决、再到用户转化,都在自己的业务流程之中得到充分的解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然就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对于外力的依赖。
此时大家就只能在互相屏蔽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然而这一模式的负外部性相当明显,毕竟它违背了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以至于除了事实上实现垄断的互联网巨头之外,从用户到市场都是受害者。
“建墙”思维大行其道的背景是互联网行业进入“枯水期”,曾经随处可及的流量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然而随着市场环境从“枯水”变成“死水”,维持增长、而非衰退就已经让互联网厂商精疲力竭了,所以大家此时自然就没有了主动进攻的欲望,相反现阶段各大厂商更渴望将友商手里的流量进行二次利用。
比如这一次淘宝全面拥抱微信支付,就是通过提供更多样化的支付选择,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目前,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依然是两强争霸的格局,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占比合计已达到90%以上,其中微信支付在线下更加强势。用马化腾在财富全球论坛上的话来说,支付宝因为有淘宝,可能在线上比较强,但线下微信支付更在行。
而在博通咨询发布的《非银行支付行业年度专题分析2023》中也有佐证,“作为非银支付巨头,微信支付在线下条码支付市场占据份额的绝对值很高。”
要知道,绝大多数消费者只能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支付工具,淘宝以往主动拒绝微信支付就将不少潜在的消费者拒之门外,逼得他们去了拼多多。以往淘宝可能对这一类潜在交易的流失不以为然,但随着阿里组织架构调整,六大业务集团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后,一切都变了。移动支付并非淘宝的主业,其核心是卖货,以及卖更多的货。
在亲兄弟也开始明算账的情况下,再拒绝微信支付显然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因为自身的傲慢而让潜在消费者流失,这对于如今的淘宝而言无疑就是罪过了。